抗日演讲(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的时间)
资讯
2024-01-14
87
1. 抗日演讲,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的时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2. 郑毓秀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反而遭到列强瓜分。外交官陆徵祥打算在和约上签字。当时有个女子在袖筒里藏了一枝玫瑰花,把花梗抵在陆徵祥的腰上,威胁他说,如果敢签字,就打死他。这事吓得陆徵祥最终不敢签字。
那么,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是谁?她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郑毓秀)1891年,郑毓秀出生在广州一户官宦人家。
郑毓秀可不是一般的官宦人家,她祖父郑姚早年经商做木器生意,后来又到香港做房地产,是广州一带的商业大亨。她父亲郑文治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户部官员。在朝中尽管不算位高权重,但是毕竟是京官。因此,郑家在广州一带算得上是有影响力的人家。
郑毓秀是家里的幺女,她从小聪明伶俐,很招家人疼爱。
郑家是旧式家庭,女子缠足便成了重要的事情。郑毓秀长到五六岁,家人便要给她缠足。但是,不管家人如何劝说,郑毓秀就是死活不肯缠。拗不过她的家人忧心忡忡,毕竟“天足”是遭人耻笑的事情,可是对她又无计可施,只得作罢。
郑毓秀不光不肯缠足,她还非常叛逆,她13岁的时候,得知自己居然在年幼时,就被祖母许配给了两广总督的公子。这让她大为不满,瞒着家人写了封信给对方,要求解除婚约。
这可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当时包办婚姻才是主流。女子讲的是三从四德,就算是退婚,往往也由男子提出。那种被退婚的女子,往往会受人白眼,甚至再嫁都非常困难。
郑毓秀的举动让男方家勃然大怒,好歹男方家权势显赫,是极有脸面的人家,所以对方不依不饶。最后闹得郑家无可奈何,只得悄悄把郑毓秀送到天津读书才算了事。
在天津,郑毓秀读的是女子教会学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郑毓秀渴望成为更为独立的女性。1907年,她随姐姐一起到日本留学。
郑毓秀在日本的时候,接触了大量孙文领导的革命思想影响,并通过好友的推荐,加入了同盟会。
此时的清政府腐朽衰败,对内欺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虽说父亲在朝中为官,但郑毓秀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国家有希望,必须推翻清政府。所以不久后,她便回到国内,积极组织反清活动。
(同盟会成立)不过,革命工作并不顺利。
虽然同盟会数次发动武装起义,但是都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不光白白牺牲了不少革命同志的生命,还让康有为等保皇党在报纸上大肆嘲笑革命领袖们远居外洋,安享富贵,却让国内革命者送死等言论。
一时,一些革命者受其蛊惑,退缩不前,甚至退出了革命队伍。
为了重振革命士气,汪精卫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
不过,当时清政府虽说江河日下,但北京火车站的盘查还是极为严格的。要想携带炸药进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郑毓秀得知汪精卫的难处后,想到父亲在京为官这层关系,便毫不犹豫表示,由她把炸药带进城中。
这个提议虽然好,但炸药毕竟是危险品,所以汪精卫犹豫不决。倒是郑毓秀将炸药绑在身上,并利用外国友人的帮助,轻松蒙混过关。
汪精卫的刺杀,由于缺乏经验,最终事泄被捕。
1912年1月,为了能顺利推翻清政府,郑毓秀决定暗杀身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
不过,就在准备向袁世凯扔炸弹的前夕,她接到上级指示。上级告诉她,真正阻碍革命进程的并非袁世凯。
郑毓秀停止了暗杀计划,但是没想到有人告密,引来大批军警。不少参与暗杀活动的革命者被抓,郑毓秀机敏脱逃。此后,她迅速找外国友人保释,先后救出了7人。
不过,郑毓秀的身份也已被暴露,所以她遭到了袁世凯的追杀。
(袁世凯)危险关头,郑毓秀只得避难法国。她在巴黎大学潜心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拿下了博士学位。
郑毓秀在法国时期,不光成绩优异,还极擅长社交。为了让国外更多人认识到真正的中国,她经常面对数以千计的民众发表演讲。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她才了解到中国的传统美德及璀璨文化等。
1920年,29岁的郑毓秀受南方军政府的邀请,回到国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郑毓秀都致力于女权运动。她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励女子接受教育,甚至还帮助留洋的女学生筹措学费。
此外,郑毓秀还被军政府委任为外交调查名誉委员。这可是开了“女子参政”的先河,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但封建思想残余,还是让很多人认为“牝鸡司晨”于国不利,所以对郑毓秀参政一事,议论很多。
郑毓秀对此并不争辩,反而以她的工作成绩,证实了“女子有才才是德”的新观念。
(巴黎合会上的中国代表团)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
会上,日本坚持要继承德国在山东一带的权益。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其它战胜国无视中国权益,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这让参会的外交官员陆徵祥、顾维钧等人非常犯难,一直拒绝签署和约。
然而在北洋政府的压力下,陆徵祥最后还是打算接受日本人的要求,打算在和约上签字。
当时,郑毓秀是代表成员之一。
郑毓秀极力反对,她把玫瑰枝藏于袖中,并用玫瑰枝顶在陆徵祥的腰际,威胁他说,敢签和约,就别想活命。
陆徵祥最终没敢在和约上签字。
(郑毓秀和魏道明)1926年,郑毓秀和新婚不久的丈夫魏道明在上海法租界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此后,郑毓秀受国民政府邀请,担任过上海审判厅厅长,党部委员等职务。
1942年,魏道明顶替胡适担任驻美大使。郑毓秀又以外交夫人的身份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她优雅的风度和能言善辩,在国际上赢得一片赞誉。
1947年,魏道明被委派到台湾担任台湾省主席。
郑毓秀随同前往。
不过仅过了一年,魏道明便辞去公职,与郑毓秀移居美国。
客居他乡的郑毓秀,从此既没能回大陆,也没能回台湾。心情郁闷的她,最终因癌症在美国病逝,卒年68岁。
(参考资料:《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
3. 全民族抗战起点?
1,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标志是卢沟桥事变。
2,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3,七七事变后,八月十四日,蒋中正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意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合作抗战建议,实行全军抗战,整编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为第十八集团军,整编江南地区的中共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所有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之军队都有守土卫国指责,这标识着全国抗战开始。
扩展资料:
1,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2,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
3,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
4.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
提到张自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抗战期间最具争议和最具话题的军事将领。抗战之初,他执行妥协政策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败类”;枣宜会战,他誓死抵抗日军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那段历史,走近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战役,成为战场牺牲军衔最高的国军将领。
张自忠生于“孔子故里”山东,家境比较殷实,后考入天津的北洋政法学堂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三民主义”。毕业后,他选择投笔从戎报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并担任了排长的职务,开始在军中屡屡建功。
1931年,张自忠担任了第38师的师长,后来扩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喜峰口阻击日军,虽然多次击退了日军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长城防线失守,河北承德也失陷。
长城抗战失败后,张自忠率军退守平津地区,接收了华北的这片烂摊子,继续与小日本周旋。由于他见识过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转而主张不再与敌人进行硬拼,顺应国民政府的主张进行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以迟滞和减缓日军的攻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在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没有与之死战到底,导致北平轻易沦陷。事后,国内民众哗然,张自忠被骂成是卑躬屈膝的汉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这样的标题——“自忠者是自以为忠也”。
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张自忠百口莫辩,国民政府为了平息舆情只好将他撤职,派往军政部担任了一个闲职。笔者个人平心而论,张自忠确有背锅之嫌,但也并非毫无过错。
当时,张自忠苦闷极了,一度想到过要跳楼自杀。痛定思痛后,他决心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而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去血洒疆场,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数次请命之下,国民政府终于起用他担任了第33集团军司令。面对日军对徐州的进犯,张自忠率部奉调增援,相继收复了蒙阴和苔县等地,强有力的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统帅部为了改变中国的战场局势,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而发起了“随枣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先后取得鄂北大捷和襄东大捷,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被其惊为“在世关公”。
1940年5月,日军为了彻底控制长江流域地区,将中国军队分割开来,同时也为了切断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补给线,集结了三十万部队发起“枣宜会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但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全军士兵,张自忠坚持要自己渡河作战,下令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负责留守。在信中这样写道:
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之后,张自忠亲率两千余人东渡襄河作战,很快就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由于敌我力量的过度悬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自忠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连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了右腿。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第33集团军残部全军覆没,从张自忠以下全部都为国捐躯,没有一人投降或者变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充满敬意,在发现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纷纷肃穆行礼。
日军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入棺,施以最高的军人礼仪后用专机运往汉口安葬,还立下了“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的墓碑。
惊闻张自忠殉国的噩耗后,老蒋表现得无比悲恸,下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遗骸。一番激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抢回了遗骸并立即组织运往陪都重庆。
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老蒋亲率要员臂裹黑纱迎接英灵,甚至还“抚棺大恸”。之后,沿途十万军民目送灵柩进行国葬,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周恩来这样评价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以为所有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听闻丈夫殉国的消息数度昏厥,之后绝食七日而亡。最后,冯玉祥将军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的梅花山麓,下葬当日社会各界纷纷祭奠,毛伟人也献上了“尽忠报国”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为抗击外辱而牺牲的先驱们,不论他们的党派或者信仰,全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在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张自忠将军,再次大力彰显了他的英雄事迹。@文史不假
5. 热血沸腾的抗日军旅名言?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
6. 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关于抗战期间的损失,各方均有不同的数据,据国民政府抗战赔偿委员会统计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记载:
中国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注意,这份统计的数据只记录了卢沟桥事变以后的损失,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的六年时间,并未计算在内。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无数国人为了国家完整和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无数的感人事迹。其中,自然包括层出不穷和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所缅怀和铭记。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中国军人张自忠将军和妻子李敏慧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张自忠(1891年——1940年),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先后参与了喜峰口战役、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枣宜会战等,英勇殉国。建国后,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李敏慧(1890年——1940年),山东临清人,张自忠将军的妻子。她与张自忠虽是家族包办婚姻,二人却情投意合,坚决支持丈夫率军抗日,临终前才得知丈夫早已经为国捐躯了。
张自忠的家境比较富裕,自幼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被家族寄予了通过科举考试以光耀门楣的厚望。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只能转而接受了新学,进入北洋法政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张自忠接触并且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刚一毕业,他就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为第38师的师长,直至成为了第29军的军长。
不同于其他的国民党军官,动辄都有妾室,张自忠却只有李敏慧一个妻子,先后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别是,张廉珍、张廉静(早逝)和张卫国三个儿子,张廉云这一个女儿。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不战而退入关内。对此,血气方刚的张自忠显得痛心疾首,亲率所部奔赴了喜峰口去阻击日军的南下。
由于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张自忠虽然数次击退了日军,但依然无法坚守住长城防线,无奈退守至平津地区。期间,他被迫接受了国民政府“请求国联出面调停”的主张,甚至在卢沟桥事变后也没有死守北平城。
为了寻找一个替罪羊,南京国民政府下令罢免了他的军职。就这样,相当于坐实了张自忠妥协投降的罪名,遭到了举国的痛骂,长期都无法抬起头来做人。
深知丈夫的秉性,妻子李敏慧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张自忠,一直在身边默默关怀和支持他重新振作。毕竟,国家尚在劫难中,日寇尚在肆虐中,有志男儿必须赴国难。
在妻子的鼓励下,张自忠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自己绝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于是,他开始屡屡请缨,要求奔赴抗日的最前线去洗刷自己的耻辱,担任了第33集团军的司令。
当时,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兵力不足和资源匮乏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三个月灭亡中国”更是成为了笑谈。为了迅速改变局势,日军决心集中兵力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线,威逼蒋介石政权投降。
面对日军15万精锐兵力的汹汹来势,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正面迎击,在枣阳、襄阳和宜昌等地阻击日军。作为集团军司令,张自忠本不必亲自渡河作战,但他还是在留下遗言后慷慨赴死:
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在遗书中,张自忠竟然没有对自己的妻小留下只言片语。事实上,由于长期的战乱,夫妻之间已经许久未曾通信了。他不知,自己的妻子已经身患了癌症,只是未曾告知自己而已。
张自忠殉国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无限的悲恸。只是,躺在病榻之上的李敏慧却被所有人善意地隐瞒了消息。据女儿张廉云回忆:
我们不敢告诉她实情,就只在家中戴孝,痛哭流涕。去医院时,再换上平常的衣服,努力克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
眼看着李敏慧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所剩时日也越来越少。意识清醒时,她依然在打听丈夫的消息。此情此景下,张自忠的弟弟张自明再也不忍心隐瞒了,只得如实相告兄长已经为国捐躯了。
听完惊天噩耗后,李敏慧变得泪眼模糊,但还是颤颤巍巍留下了一封遗书:
张自忠为国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李敏慧病逝的时间,距离张自忠牺牲仅仅3个月。国民政府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继续抗战的士气,索性报道成了她是“绝食殉夫”而死的楷模。
在数十年后,张廉云还曾专门进行过澄清:
母亲绝食七日而亡,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张自忠为国捐躯后,妻子李敏慧也在三个月后病逝。虽然说,她不是为了亡夫绝食而亡,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是最真挚的。@文史不假
7. 颠覆你认知的电影是什么?
豆瓣2.0分,99%差评史诗级烂片:求知欲让我走进去,求生欲让我逃出来。
豆瓣评分总共5颗星,5颗星对应满分十分,最低只能打一颗星2分,没有半分也没有负分,也就是说2.0分是一部电影能在豆瓣拿到的最低分
而这部片子刚一上映,就获得了99.2%的一星,以近1.4万人评价,依然2.0的史上最低分,刷新了豆瓣的记录。
不过,让这部电影大火的,并不是这个2.0的史上最低分,而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这个人叫毕志飞
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学位,履历可以说是相当漂亮,呕心沥血十二年,却拍出了这样一部烂片。在电影拿到史上最低分,被影院撤下,还被网友炮轰后,这个导演竟然声称是豆瓣的评分对他的电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要求豆瓣道歉,还要追究豆瓣的责任。
事情是这样的:最开始这部电影上映时,排片占比达到了2.2%,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战狼2》,上座率也有21%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影片的排片量和上座率就飞速下跌,豆瓣评分也一路走低。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清一色地给了一星。到最后实在没人看了,电影院也不能放这种赔钱电影啊,就直接把电影撤下来了。
然而,在得知自己的电影被撤下来之后,毕志飞竟然认为豆瓣要为此负责任!
毕志飞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我拍了12年,花了2500多万,我们的电影得到过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看完后还有一些观众打出了4星、5星,但是豆瓣分数一直是2分,而且始终显示为100%的一星,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有一股恶势力在给这部电影恶意刷差评,拉低电影的评分 “有些人是专门注册了新号来特意黑这部电影,并对导演毕志飞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
他认为,豆瓣的2.0分误导了大家,所以后面排片率越来越低,以至于最后没人看被撤下。
最后,他声泪俱下地控诉豆瓣“一个青年导演花12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
他要求豆瓣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和弥补措施,并且公开、书面道歉
总结一下就是:
1、我们的电影不可能只有两分,豆瓣的评分机制有问题
2、我拍了12年才拍出这部电影,豆瓣你赔我
对于网友的批评,电影官方和毕志飞都表示“没有看过电影,晒不了票根就不要进行评论”“没有票根你连骂我的资格都没有”
本来这个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位毕导言之凿凿地认为豆瓣的评分机制有问题
这我就要提一下了:豆瓣的评分机制是比较完整和客观的。豆瓣有一套完整的评分和防水军刷分的机制。
在这套机制下,豆瓣评分高的电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但是豆瓣评分低的电影,一定是实打实的烂片!
豆瓣评分是这样计算的:比如,一部电影有1万人打分,最后电影的得分,就是把一万人的五星
换算成零到十分,然后加起来除以一万。中间没有人工审核,每过一段时间,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的分数算进来。
无论你是影视专家,还是吃瓜群众,给一个电影都只有一票。这本质上是所有用户评分的平均分。
在这种评分机制下,评分高的电影,虽然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是符合大众口味的。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抗日演讲,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的时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2. 郑毓秀是怎样的一位传奇女性?
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反而遭到列强瓜分。外交官陆徵祥打算在和约上签字。当时有个女子在袖筒里藏了一枝玫瑰花,把花梗抵在陆徵祥的腰上,威胁他说,如果敢签字,就打死他。这事吓得陆徵祥最终不敢签字。
那么,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是谁?她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郑毓秀)1891年,郑毓秀出生在广州一户官宦人家。
郑毓秀可不是一般的官宦人家,她祖父郑姚早年经商做木器生意,后来又到香港做房地产,是广州一带的商业大亨。她父亲郑文治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户部官员。在朝中尽管不算位高权重,但是毕竟是京官。因此,郑家在广州一带算得上是有影响力的人家。
郑毓秀是家里的幺女,她从小聪明伶俐,很招家人疼爱。
郑家是旧式家庭,女子缠足便成了重要的事情。郑毓秀长到五六岁,家人便要给她缠足。但是,不管家人如何劝说,郑毓秀就是死活不肯缠。拗不过她的家人忧心忡忡,毕竟“天足”是遭人耻笑的事情,可是对她又无计可施,只得作罢。
郑毓秀不光不肯缠足,她还非常叛逆,她13岁的时候,得知自己居然在年幼时,就被祖母许配给了两广总督的公子。这让她大为不满,瞒着家人写了封信给对方,要求解除婚约。
这可引发了轩然大波,毕竟当时包办婚姻才是主流。女子讲的是三从四德,就算是退婚,往往也由男子提出。那种被退婚的女子,往往会受人白眼,甚至再嫁都非常困难。
郑毓秀的举动让男方家勃然大怒,好歹男方家权势显赫,是极有脸面的人家,所以对方不依不饶。最后闹得郑家无可奈何,只得悄悄把郑毓秀送到天津读书才算了事。
在天津,郑毓秀读的是女子教会学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郑毓秀渴望成为更为独立的女性。1907年,她随姐姐一起到日本留学。
郑毓秀在日本的时候,接触了大量孙文领导的革命思想影响,并通过好友的推荐,加入了同盟会。
此时的清政府腐朽衰败,对内欺压百姓,对外奴颜婢膝。虽说父亲在朝中为官,但郑毓秀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国家有希望,必须推翻清政府。所以不久后,她便回到国内,积极组织反清活动。
(同盟会成立)不过,革命工作并不顺利。
虽然同盟会数次发动武装起义,但是都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不光白白牺牲了不少革命同志的生命,还让康有为等保皇党在报纸上大肆嘲笑革命领袖们远居外洋,安享富贵,却让国内革命者送死等言论。
一时,一些革命者受其蛊惑,退缩不前,甚至退出了革命队伍。
为了重振革命士气,汪精卫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
不过,当时清政府虽说江河日下,但北京火车站的盘查还是极为严格的。要想携带炸药进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郑毓秀得知汪精卫的难处后,想到父亲在京为官这层关系,便毫不犹豫表示,由她把炸药带进城中。
这个提议虽然好,但炸药毕竟是危险品,所以汪精卫犹豫不决。倒是郑毓秀将炸药绑在身上,并利用外国友人的帮助,轻松蒙混过关。
汪精卫的刺杀,由于缺乏经验,最终事泄被捕。
1912年1月,为了能顺利推翻清政府,郑毓秀决定暗杀身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
不过,就在准备向袁世凯扔炸弹的前夕,她接到上级指示。上级告诉她,真正阻碍革命进程的并非袁世凯。
郑毓秀停止了暗杀计划,但是没想到有人告密,引来大批军警。不少参与暗杀活动的革命者被抓,郑毓秀机敏脱逃。此后,她迅速找外国友人保释,先后救出了7人。
不过,郑毓秀的身份也已被暴露,所以她遭到了袁世凯的追杀。
(袁世凯)危险关头,郑毓秀只得避难法国。她在巴黎大学潜心攻读法学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拿下了博士学位。
郑毓秀在法国时期,不光成绩优异,还极擅长社交。为了让国外更多人认识到真正的中国,她经常面对数以千计的民众发表演讲。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她才了解到中国的传统美德及璀璨文化等。
1920年,29岁的郑毓秀受南方军政府的邀请,回到国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郑毓秀都致力于女权运动。她极力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励女子接受教育,甚至还帮助留洋的女学生筹措学费。
此外,郑毓秀还被军政府委任为外交调查名誉委员。这可是开了“女子参政”的先河,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但封建思想残余,还是让很多人认为“牝鸡司晨”于国不利,所以对郑毓秀参政一事,议论很多。
郑毓秀对此并不争辩,反而以她的工作成绩,证实了“女子有才才是德”的新观念。
(巴黎合会上的中国代表团)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
会上,日本坚持要继承德国在山东一带的权益。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其它战胜国无视中国权益,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这让参会的外交官员陆徵祥、顾维钧等人非常犯难,一直拒绝签署和约。
然而在北洋政府的压力下,陆徵祥最后还是打算接受日本人的要求,打算在和约上签字。
当时,郑毓秀是代表成员之一。
郑毓秀极力反对,她把玫瑰枝藏于袖中,并用玫瑰枝顶在陆徵祥的腰际,威胁他说,敢签和约,就别想活命。
陆徵祥最终没敢在和约上签字。
(郑毓秀和魏道明)1926年,郑毓秀和新婚不久的丈夫魏道明在上海法租界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此后,郑毓秀受国民政府邀请,担任过上海审判厅厅长,党部委员等职务。
1942年,魏道明顶替胡适担任驻美大使。郑毓秀又以外交夫人的身份活跃在外交舞台上。她优雅的风度和能言善辩,在国际上赢得一片赞誉。
1947年,魏道明被委派到台湾担任台湾省主席。
郑毓秀随同前往。
不过仅过了一年,魏道明便辞去公职,与郑毓秀移居美国。
客居他乡的郑毓秀,从此既没能回大陆,也没能回台湾。心情郁闷的她,最终因癌症在美国病逝,卒年68岁。
(参考资料:《不寻常的玫瑰枝:郑毓秀自述》)
3. 全民族抗战起点?
1,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时间是1937年7月7日,标志是卢沟桥事变。
2,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3,七七事变后,八月十四日,蒋中正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意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合作抗战建议,实行全军抗战,整编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序列为第十八集团军,整编江南地区的中共游击队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所有隶属国民革命军序列之军队都有守土卫国指责,这标识着全国抗战开始。
扩展资料:
1,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2,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
3,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
4.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
提到张自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抗战期间最具争议和最具话题的军事将领。抗战之初,他执行妥协政策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败类”;枣宜会战,他誓死抵抗日军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那段历史,走近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战役,成为战场牺牲军衔最高的国军将领。
张自忠生于“孔子故里”山东,家境比较殷实,后考入天津的北洋政法学堂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三民主义”。毕业后,他选择投笔从戎报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并担任了排长的职务,开始在军中屡屡建功。
1931年,张自忠担任了第38师的师长,后来扩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喜峰口阻击日军,虽然多次击退了日军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长城防线失守,河北承德也失陷。
长城抗战失败后,张自忠率军退守平津地区,接收了华北的这片烂摊子,继续与小日本周旋。由于他见识过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转而主张不再与敌人进行硬拼,顺应国民政府的主张进行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以迟滞和减缓日军的攻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在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没有与之死战到底,导致北平轻易沦陷。事后,国内民众哗然,张自忠被骂成是卑躬屈膝的汉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这样的标题——“自忠者是自以为忠也”。
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张自忠百口莫辩,国民政府为了平息舆情只好将他撤职,派往军政部担任了一个闲职。笔者个人平心而论,张自忠确有背锅之嫌,但也并非毫无过错。
当时,张自忠苦闷极了,一度想到过要跳楼自杀。痛定思痛后,他决心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而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去血洒疆场,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数次请命之下,国民政府终于起用他担任了第33集团军司令。面对日军对徐州的进犯,张自忠率部奉调增援,相继收复了蒙阴和苔县等地,强有力的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统帅部为了改变中国的战场局势,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而发起了“随枣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先后取得鄂北大捷和襄东大捷,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被其惊为“在世关公”。
1940年5月,日军为了彻底控制长江流域地区,将中国军队分割开来,同时也为了切断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补给线,集结了三十万部队发起“枣宜会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但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全军士兵,张自忠坚持要自己渡河作战,下令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负责留守。在信中这样写道:
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之后,张自忠亲率两千余人东渡襄河作战,很快就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由于敌我力量的过度悬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自忠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连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了右腿。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第33集团军残部全军覆没,从张自忠以下全部都为国捐躯,没有一人投降或者变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充满敬意,在发现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纷纷肃穆行礼。
日军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入棺,施以最高的军人礼仪后用专机运往汉口安葬,还立下了“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的墓碑。
惊闻张自忠殉国的噩耗后,老蒋表现得无比悲恸,下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遗骸。一番激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抢回了遗骸并立即组织运往陪都重庆。
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老蒋亲率要员臂裹黑纱迎接英灵,甚至还“抚棺大恸”。之后,沿途十万军民目送灵柩进行国葬,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周恩来这样评价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以为所有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听闻丈夫殉国的消息数度昏厥,之后绝食七日而亡。最后,冯玉祥将军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的梅花山麓,下葬当日社会各界纷纷祭奠,毛伟人也献上了“尽忠报国”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为抗击外辱而牺牲的先驱们,不论他们的党派或者信仰,全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在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张自忠将军,再次大力彰显了他的英雄事迹。@文史不假
5. 热血沸腾的抗日军旅名言?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
6. 抗日战争有哪些感人的爱国故事?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关于抗战期间的损失,各方均有不同的数据,据国民政府抗战赔偿委员会统计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记载:
中国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中国军队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注意,这份统计的数据只记录了卢沟桥事变以后的损失,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的六年时间,并未计算在内。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无数国人为了国家完整和民族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了无数的感人事迹。其中,自然包括层出不穷和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所缅怀和铭记。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中国军人张自忠将军和妻子李敏慧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张自忠(1891年——1940年),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先后参与了喜峰口战役、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枣宜会战等,英勇殉国。建国后,先后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李敏慧(1890年——1940年),山东临清人,张自忠将军的妻子。她与张自忠虽是家族包办婚姻,二人却情投意合,坚决支持丈夫率军抗日,临终前才得知丈夫早已经为国捐躯了。
张自忠的家境比较富裕,自幼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封建教育,被家族寄予了通过科举考试以光耀门楣的厚望。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他只能转而接受了新学,进入北洋法政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张自忠接触并且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之中。刚一毕业,他就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为第38师的师长,直至成为了第29军的军长。
不同于其他的国民党军官,动辄都有妾室,张自忠却只有李敏慧一个妻子,先后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别是,张廉珍、张廉静(早逝)和张卫国三个儿子,张廉云这一个女儿。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率领东北军不战而退入关内。对此,血气方刚的张自忠显得痛心疾首,亲率所部奔赴了喜峰口去阻击日军的南下。
由于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张自忠虽然数次击退了日军,但依然无法坚守住长城防线,无奈退守至平津地区。期间,他被迫接受了国民政府“请求国联出面调停”的主张,甚至在卢沟桥事变后也没有死守北平城。
为了寻找一个替罪羊,南京国民政府下令罢免了他的军职。就这样,相当于坐实了张自忠妥协投降的罪名,遭到了举国的痛骂,长期都无法抬起头来做人。
深知丈夫的秉性,妻子李敏慧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张自忠,一直在身边默默关怀和支持他重新振作。毕竟,国家尚在劫难中,日寇尚在肆虐中,有志男儿必须赴国难。
在妻子的鼓励下,张自忠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自己绝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于是,他开始屡屡请缨,要求奔赴抗日的最前线去洗刷自己的耻辱,担任了第33集团军的司令。
当时,随着战线的拉长,日军兵力不足和资源匮乏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三个月灭亡中国”更是成为了笑谈。为了迅速改变局势,日军决心集中兵力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线,威逼蒋介石政权投降。
面对日军15万精锐兵力的汹汹来势,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决定正面迎击,在枣阳、襄阳和宜昌等地阻击日军。作为集团军司令,张自忠本不必亲自渡河作战,但他还是在留下遗言后慷慨赴死:
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在遗书中,张自忠竟然没有对自己的妻小留下只言片语。事实上,由于长期的战乱,夫妻之间已经许久未曾通信了。他不知,自己的妻子已经身患了癌症,只是未曾告知自己而已。
张自忠殉国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无限的悲恸。只是,躺在病榻之上的李敏慧却被所有人善意地隐瞒了消息。据女儿张廉云回忆:
我们不敢告诉她实情,就只在家中戴孝,痛哭流涕。去医院时,再换上平常的衣服,努力克制着自己悲伤的情绪。
眼看着李敏慧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所剩时日也越来越少。意识清醒时,她依然在打听丈夫的消息。此情此景下,张自忠的弟弟张自明再也不忍心隐瞒了,只得如实相告兄长已经为国捐躯了。
听完惊天噩耗后,李敏慧变得泪眼模糊,但还是颤颤巍巍留下了一封遗书:
张自忠为国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
李敏慧病逝的时间,距离张自忠牺牲仅仅3个月。国民政府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继续抗战的士气,索性报道成了她是“绝食殉夫”而死的楷模。
在数十年后,张廉云还曾专门进行过澄清:
母亲绝食七日而亡,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张自忠为国捐躯后,妻子李敏慧也在三个月后病逝。虽然说,她不是为了亡夫绝食而亡,但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是最真挚的。@文史不假
7. 颠覆你认知的电影是什么?
豆瓣2.0分,99%差评史诗级烂片:求知欲让我走进去,求生欲让我逃出来。
豆瓣评分总共5颗星,5颗星对应满分十分,最低只能打一颗星2分,没有半分也没有负分,也就是说2.0分是一部电影能在豆瓣拿到的最低分
而这部片子刚一上映,就获得了99.2%的一星,以近1.4万人评价,依然2.0的史上最低分,刷新了豆瓣的记录。
不过,让这部电影大火的,并不是这个2.0的史上最低分,而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这个人叫毕志飞
200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学位,履历可以说是相当漂亮,呕心沥血十二年,却拍出了这样一部烂片。在电影拿到史上最低分,被影院撤下,还被网友炮轰后,这个导演竟然声称是豆瓣的评分对他的电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要求豆瓣道歉,还要追究豆瓣的责任。
事情是这样的:最开始这部电影上映时,排片占比达到了2.2%,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战狼2》,上座率也有21%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影片的排片量和上座率就飞速下跌,豆瓣评分也一路走低。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清一色地给了一星。到最后实在没人看了,电影院也不能放这种赔钱电影啊,就直接把电影撤下来了。
然而,在得知自己的电影被撤下来之后,毕志飞竟然认为豆瓣要为此负责任!
毕志飞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我拍了12年,花了2500多万,我们的电影得到过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看完后还有一些观众打出了4星、5星,但是豆瓣分数一直是2分,而且始终显示为100%的一星,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有一股恶势力在给这部电影恶意刷差评,拉低电影的评分 “有些人是专门注册了新号来特意黑这部电影,并对导演毕志飞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
他认为,豆瓣的2.0分误导了大家,所以后面排片率越来越低,以至于最后没人看被撤下。
最后,他声泪俱下地控诉豆瓣“一个青年导演花12年心血,认认真真给中国拍电影,被豆瓣一天毁了!!!”
他要求豆瓣迅速拿出解决方案和弥补措施,并且公开、书面道歉
总结一下就是:
1、我们的电影不可能只有两分,豆瓣的评分机制有问题
2、我拍了12年才拍出这部电影,豆瓣你赔我
对于网友的批评,电影官方和毕志飞都表示“没有看过电影,晒不了票根就不要进行评论”“没有票根你连骂我的资格都没有”
本来这个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位毕导言之凿凿地认为豆瓣的评分机制有问题
这我就要提一下了:豆瓣的评分机制是比较完整和客观的。豆瓣有一套完整的评分和防水军刷分的机制。
在这套机制下,豆瓣评分高的电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但是豆瓣评分低的电影,一定是实打实的烂片!
豆瓣评分是这样计算的:比如,一部电影有1万人打分,最后电影的得分,就是把一万人的五星
换算成零到十分,然后加起来除以一万。中间没有人工审核,每过一段时间,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的分数算进来。
无论你是影视专家,还是吃瓜群众,给一个电影都只有一票。这本质上是所有用户评分的平均分。
在这种评分机制下,评分高的电影,虽然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是符合大众口味的。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