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作品(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资讯
2024-01-26
14
1. 李叔同作品,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么?
谢邀答题。首先谈一下问题中的几个词的理解。遣词造句,简单的说,就是运用词语组成句子。通俗易懂,字面的意思是,通常平俗容易理解,喻指常人都能理解。我本着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相对没有阅读门槛的原则,推荐三本容易理解、专业术语不多、文字表达淳朴的文学作品,供参考,请批评指正。
首先,推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语言淳朴,通俗易懂。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读就懂,而且可以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书的内容有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有劳动与爱情、有挫折与追求、有痛苦与欢乐、把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遇到艰难与曲折。但是,小说中没有难以理解的高深的学术理论,也没有阳春白雪般的晦暗,更多的是下里巴人身边发生的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推荐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优秀报告文学选)。《为了你,我的祖国》这本书是1984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选。一般来说报告文学都比较的通俗易懂,因为报告文学基本上都是根据真人的事迹,采用文学的方式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相对口语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本报告文学选中,有肖复兴的《生当作人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艰难的起飞》、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撰写的讴歌优秀中华儿女的报告文学作品精品。读这本书,你会从中真切的感受到豪迈的时代精神,也强烈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全书通俗易懂,豪气十足,鼓舞人心。多读这样的书,就能看到祖国的光明前景。我认为现在读这本书,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三,推荐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角,表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不断的觉醒,最终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谱写了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综上所述,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很多,我推荐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杨沫的《青春之歌》,只是我的个人建议。我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如果作品内容太高深,太专业,语言以不通俗,广大人民群众都读不懂,那它是很难成为伟大作品的。
2. 李叔同传哪个版本好?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李叔同传
是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木编辑的。
人间清欢,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在浙一师将自己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通过教师身份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绘画音乐俱佳,诗词书画底蕴深厚。金石篆刻深得传统影响,真真的一个文学艺术界的大师级人物。
这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作品于一体的独特传记。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界的通才和奇才。
3. 李叔同写旧人不知我近况的背景?
背景是李叔同是中国清末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其中《旧人不知我近况》是一首诗歌,表达了一种离别之后思念和相思之情的深刻感受。这首诗歌经常被用作表达离别之痛的诗句或情境的文学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什么是李叔同填词?
由李叔同填词、迄今留存在世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李叔同填词的歌曲中,比较出名的有这么几首,比如《春景》、《送别》、《西湖》等。而且李叔同也有少量原创歌曲,比如《春游》、《留别》、《早秋》。李叔同填词的乐歌作品广受喜爱。
5. 怀念李叔同先生主要内容?
李叔同先生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化领袖。他的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怀念李叔同先生,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更是为了向他学习,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6. 李叔同经典作品半生秋雨半生寒?
李叔同经典作品《送别》。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沬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画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作词《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7. 学堂乐歌主要倡导者?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晚清诗人、教育家黄遵宪对清末“学堂乐歌”的开创也颇有其功。他不仅广为宣传乐歌,还于1902年前后创作出《军歌二十四章》《幼稚园上学歌》以及《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尤其后者被梁启超称之为“亦一代妙文也”,明确指出:“此诸编者,苟能谱之,以实施于学校,则我国学校唱歌一科,其可以不阙矣。”——黄遵宪的这首《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歌曲号召小学生“雪汝国耻鼓汝勇”,要敢于担当,如其末章云:“勉勉汝小生,汝当发愿造世界。太平升平虽有待,此责此任在汝辈。”
虽然清末维新派失败,但他们积极倡导国民音乐教育的思想被教育界延续了下来。在20世纪初,受到时代风潮影响,当时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东渡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音乐教育。
与此同时,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一次将音乐课程正式列入学制文件。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以及艺术特点
在“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清末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诗人黄遵宪、文人杨度、维新派学者梁启超等均先后动手写作新歌的歌词,其中不少歌词配上了曲谱以供新式学堂传唱。
此外,去日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他们受到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而加深了对乐歌活动的民族使命感。他们把爱国民主思想和乐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堂乐歌”(学校唱歌活动)成为20世纪初文化运动中的新风尚,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这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
再说当年“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囿于当时客观情境,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最初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现成歌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如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是他在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非常感动,他作于1914年的《送别》,就取调于《旅愁》。
就艺术成就而言,“学堂乐歌”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合唱的起源,开创了集体歌唱的演唱形式。早期,学生们所演唱的歌曲多是依谱填词写成,作品大多是单声部的齐唱作品,后来,我国作曲家们不满于这些单旋律的作品,创作出一些二部、三部的小型合唱作品。被称为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的李叔同先生,也是民国时期“学堂乐歌”最杰出的作者之一,以他的《春游》(三部合唱)为代表,开创了中国合唱创作的先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李叔同作品,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
能推荐些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么?
谢邀答题。首先谈一下问题中的几个词的理解。遣词造句,简单的说,就是运用词语组成句子。通俗易懂,字面的意思是,通常平俗容易理解,喻指常人都能理解。我本着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相对没有阅读门槛的原则,推荐三本容易理解、专业术语不多、文字表达淳朴的文学作品,供参考,请批评指正。
首先,推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它的语言淳朴,通俗易懂。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读就懂,而且可以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书的内容有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有劳动与爱情、有挫折与追求、有痛苦与欢乐、把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遇到艰难与曲折。但是,小说中没有难以理解的高深的学术理论,也没有阳春白雪般的晦暗,更多的是下里巴人身边发生的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推荐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优秀报告文学选)。《为了你,我的祖国》这本书是1984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选。一般来说报告文学都比较的通俗易懂,因为报告文学基本上都是根据真人的事迹,采用文学的方式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相对口语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这本报告文学选中,有肖复兴的《生当作人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艰难的起飞》、理由的《扬眉剑出鞘》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撰写的讴歌优秀中华儿女的报告文学作品精品。读这本书,你会从中真切的感受到豪迈的时代精神,也强烈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全书通俗易懂,豪气十足,鼓舞人心。多读这样的书,就能看到祖国的光明前景。我认为现在读这本书,同样,具有现实的意义。
其三,推荐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著名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角,表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不断的觉醒,最终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谱写了那个时代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综上所述,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门槛的文学作品很多,我推荐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为了你,我的祖国》、杨沫的《青春之歌》,只是我的个人建议。我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如果作品内容太高深,太专业,语言以不通俗,广大人民群众都读不懂,那它是很难成为伟大作品的。
2. 李叔同传哪个版本好?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李叔同传
是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木编辑的。
人间清欢,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在浙一师将自己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通过教师身份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绘画音乐俱佳,诗词书画底蕴深厚。金石篆刻深得传统影响,真真的一个文学艺术界的大师级人物。
这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作品于一体的独特传记。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界的通才和奇才。
3. 李叔同写旧人不知我近况的背景?
背景是李叔同是中国清末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著称。其中《旧人不知我近况》是一首诗歌,表达了一种离别之后思念和相思之情的深刻感受。这首诗歌经常被用作表达离别之痛的诗句或情境的文学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什么是李叔同填词?
由李叔同填词、迄今留存在世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李叔同填词的歌曲中,比较出名的有这么几首,比如《春景》、《送别》、《西湖》等。而且李叔同也有少量原创歌曲,比如《春游》、《留别》、《早秋》。李叔同填词的乐歌作品广受喜爱。
5. 怀念李叔同先生主要内容?
李叔同先生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文化领袖。他的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他的思想和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怀念李叔同先生,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更是为了向他学习,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6. 李叔同经典作品半生秋雨半生寒?
李叔同经典作品《送别》。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沬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画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作词《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7. 学堂乐歌主要倡导者?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晚清诗人、教育家黄遵宪对清末“学堂乐歌”的开创也颇有其功。他不仅广为宣传乐歌,还于1902年前后创作出《军歌二十四章》《幼稚园上学歌》以及《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尤其后者被梁启超称之为“亦一代妙文也”,明确指出:“此诸编者,苟能谱之,以实施于学校,则我国学校唱歌一科,其可以不阙矣。”——黄遵宪的这首《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歌曲号召小学生“雪汝国耻鼓汝勇”,要敢于担当,如其末章云:“勉勉汝小生,汝当发愿造世界。太平升平虽有待,此责此任在汝辈。”
虽然清末维新派失败,但他们积极倡导国民音乐教育的思想被教育界延续了下来。在20世纪初,受到时代风潮影响,当时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东渡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音乐教育。
与此同时,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一次将音乐课程正式列入学制文件。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以及艺术特点
在“学堂乐歌”发展的过程中,清末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诗人黄遵宪、文人杨度、维新派学者梁启超等均先后动手写作新歌的歌词,其中不少歌词配上了曲谱以供新式学堂传唱。
此外,去日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他们受到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而加深了对乐歌活动的民族使命感。他们把爱国民主思想和乐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堂乐歌”(学校唱歌活动)成为20世纪初文化运动中的新风尚,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这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
再说当年“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囿于当时客观情境,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最初编写“学堂乐歌”所选取的现成歌调大多是取自日本歌调,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如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是他在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非常感动,他作于1914年的《送别》,就取调于《旅愁》。
就艺术成就而言,“学堂乐歌”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合唱的起源,开创了集体歌唱的演唱形式。早期,学生们所演唱的歌曲多是依谱填词写成,作品大多是单声部的齐唱作品,后来,我国作曲家们不满于这些单旋律的作品,创作出一些二部、三部的小型合唱作品。被称为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的李叔同先生,也是民国时期“学堂乐歌”最杰出的作者之一,以他的《春游》(三部合唱)为代表,开创了中国合唱创作的先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