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的儿子(给后人留下宝贵东西的都有谁)
资讯
2024-05-19
288
1. 陆定一的儿子,给后人留下宝贵东西的都有谁?
虽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其核心思想的人并不多,知道由于谁的出场更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人就更少了。
或许由于书中的智珠对决、忠勇搏杀、追寻梦想等情节更加的引人入胜,这才成为吸引世人争相传阅的焦点吧。
那么,整部《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倡导“忠孝仁义信”的道德内涵。
那么,又是谁的出场,才将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推向了巅峰?那就是徐庶的出场。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徐庶在整部三国中,就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吗,又怎么能体现出《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呢?
有此疑惑,也是非常的有道理。
一是《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仅有四回出现徐庶,即: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二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也仅是个陪衬角色。
但是,就算徐庶的戏份少,也不影响其出场部分所倡导的全书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春,徐庶投入刘备麾下。不久,曹操平定北方回到许都,便有攻取荆州之心。为此,曹操令曹仁、李典、吕旷、吕翔领大军三万屯军樊城,近逼新野,窥探襄阳,以查荆州虚实。
对此,徐庶献计斩杀曹军大将吕旷、吕翔,再献计败李典,又再献计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献计破曹军劫寨并取樊城。
此战,曹仁所领大军损兵折将,后大败退回许都,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安抚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同时询问是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曹仁告知是单福,曹操不解。这时,曹操麾下谋士程昱出言解惑,单福,原名徐庶,从小练习剑术,后来相助朋友报仇杀人,从而改名单福,同时强调徐庶之才胜自己十倍有余。对于天下大才,曹操皆有欲得之志。
程昱献计:徐庶自幼丧父,被其母亲养大成人,因此为母至孝。如今,一直在家照顾其老母的弟弟徐康又突然病故,其老母便无膝下尽孝赡养的亲人了。所以,只要丞相能将其母接到许昌,再令其母书信相召,其又怎能不来。
曹操求才心切,当天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接着,曹操便对徐母讲,元直这样的大才,怎么能够在刘备这个叛贼的手下做事,应当到许都来为朝廷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前途。随之,曹操令人取来笔墨绢砚,请徐庶之母作书,召其前来许都,定会重重赏赐。
这时,体现大义的精彩情节便出现了。
原文如下:
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着。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
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
此段原文,不难看出刘备的仁义之名多么的深入人心,无论世间的小孩、老人,还是乡间的牧童,或是山中的樵夫,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名声。此时,曹操的名声却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能得此名号,为曾经袁绍讨曹操时,陈琳所写的檄文之功。
同时,刘备在徐母的心中,可是其崇尚 “仁义”道德的忠实粉丝。为了维护“仁义”道德理念,徐母骂完曹操还不解气,并拿起石砚砸向曹操。其实,就是为了寻死,好令儿子徐庶能够安心辅佐“仁义”刘备成就大业,也更能增添曹操的恶名。
因此,经过程昱相劝,曹操才强压怒火,没有处死徐母。当时,程昱又向曹操献上一计,可将徐庶骗到许都。接着,程昱便以徐庶以往相交的好兄弟身份,经常前去看望徐母,并在礼物中放上祝福问安之类的竹笺。作为礼尚往来,徐母也会回复一些表示谢意的竹笺。一来二往之下,程昱取得了徐母的笔迹。素有模仿字迹才能的程昱,立即以其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书信,希望其接到信后,能够尽快赶来许都尽孝。
很快,徐庶便收到了这封书信。当下,心中慌乱,泪如泉涌,不及细思,立即持书前去向刘备请辞,并道出身世。
前面是徐母述说刘备的仁义之名,下在则体现刘备的仁义绝非虚名。
虽然刘备心下不舍,但还是为了以全徐庶孝道之心,打算放其离开。这时,孙乾劝谏刘备,言徐庶尽知军队实情,如果其相助曹操,刘备岂不危矣。如果能够强行将其留下,时间一久,曹操必杀其母,徐庶便会寻机为母报仇,自然不会离开了。
对此,刘备回道:“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注:刘备回答原文。)
为感念刘备仁义之感,徐庶离别之时承诺:“庶虽至曹营,终身绝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后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处。
由此可见,刘备确实为大仁大义之人,宁愿身死,大业不就,也要全“仁义”的人生理念。
很快,徐庶赶到了许都,急见其母。其母却大惊:“吾儿怎么到了这里?”因此,徐庶便将书信一事相告。
其母闻言,当下大怒,拍案骂道:“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注:徐母之言原文。)
意为:告诉世人,面对忠孝,如何取决。当忠、孝两难相全之时,应以忠为先。
接着,就在徐庶惶恐不安之时,其母已回到屋内悬梁自尽。由此,可见徐母气节之高、大义之明。因此,李贽评语:徐元直不奇,其母大奇,真元直之母也,可敬可敬。
后来,徐庶确实也没有为曹操设一计一谋。特别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时,徐庶已看出诸葛亮、周瑜的火攻之计,也未曾言明,便是实证。由此,也全了徐庶一生的信义之名。
以此来看,刘备、徐庶、徐母演绎的便是《三国演义》“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留给世人的便是“忠孝仁义信”的道德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
2.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不是真实事件?
是真实的吧,作者是陆定一,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红军时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彝族群众没有发生冲突,平安的过了四川,并吸纳了彝族民众干革命。在特殊时期被关押13年,后来平反。最终遗言: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3. 江苏地区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江苏地主江南,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自古都是名人辈出之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江苏也出了太多的名人了。
今天我们重点说一下,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党人和开国将军们。他们才是江苏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
周恩来(1898-1976年)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实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总理一职,人民亲切的称呼他为周总理。
早在1921年,周恩来就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
周恩来于1927年8月1日,领导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就这样属于中国人民的一支革命队伍,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
王诤(1909-1978)开国中将王诤江苏武进县人,1930年开始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军总部无线电台大队长一职,在反围剿革命战争中,王诤屡立奇功,多次破译国民党反动派重要文件。即使的把第一消息传递给我党,为反围剿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王诤破译了武汉的日本海军遣外舰队司令部与上海的日本海军司令部及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一些往来密电,接着又成功地破解了日寇蒙疆驻屯军司令部与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的几份密电。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周文在(1906-1994)开国少将周文在江苏常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黄埔军校。
土地革命时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参加过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南昌起义,并且常年往返于常熟,上海等地从事信息传递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在常熟组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黄桥战役,坏汉战役和渡江战役。
江苏籍的开国少将还有梅嘉生、任茂如、张雷平、朱启祥、李光军、王绍渊......总之江苏地处江南,是极其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人杰地灵,是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当然了江苏也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圣地。开国皇帝刘邦就是江苏人,三国时期孙策,孙权兄弟也是江苏人,还有明代的四大才是唐伯虎等人他们还是江苏人。
所以说江苏的名人真的是太多了。
4. 刘邦是平民吗?
三皇五帝的出生都有一段他们的妈妈与神仙相好交合的传奇。
秦始皇那么伟大,自谓胜过三皇五帝多多,但史书上却说他本身来路不正,是不是皇室的血统都要存疑。其中原因恐怕是秦朝二世而亡,秦朝的历史是汉朝人写的,他自己来不及编,汉朝史官也没有好话给他。
刘邦就幸运得多,史书是本朝人写的,所以刘邦的出生就非常神奇。
传说刘邦他的妈妈刘老太到野地大泽边干活累了,坐着休息,不小心就睡着了,结果做了个艳梦,梦见与神仙交合。这时他老公刘大爷从家里出来找她,远远地看到电闪雷鸣,一条蛟龙趴在老婆身上快活呢。可把刘大爷吓坏了,大气儿也不敢出。后来刘老太就有了身孕,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刘邦。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刘邦天生就是龙种。
这样的故事,很显然是刘邦自己编出来的。要不,他妈妈与神仙交合,这样的丑事儿他不说,别人谁会知道呢?
还有更传奇的。刘邦不是沛县的亭长吗,他奉上级率领民工去郦山服徭役,走到半路,他把民工都遣散了,自己带领十几个兄弟夜行于草泽之中,丛莽中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喝了不少的酒,乘醉一剑将其斩为两段。后面有人追上来,就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哭,说是赤帝的儿子把白帝的儿子给杀死了。说完就不见了。民工恍然大悟,原来刘老三是赤帝的儿子呀,跟着他干革命准不错。从此之后,刘邦身边的追随者越来越多。
其实年轻时候的刘邦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还非常令人讨厌。史书上说,刘邦姓刘氏,字季。他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就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的意思。刘邦这个高大上的名字是他当了皇帝之后改的名。在这之前他一直就叫刘老三。
他爸爸是个农民,叫什么名字谁也不知道,很可能就根本没有名字。史书上就只说是“刘太公”,他老婆叫“刘媪”,就是“刘大爷”、“刘大妈”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刘邦长得还是挺场面儿的。高鼻梁,大胡子,据说在左大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痦子。大腿上有黑痦子不稀奇,不多不少正好凑齐七十二颗却是挺容易的。估计知道咱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信这个,所以刘邦才编出这么个幺蛾子,一点不奇怪。传说,明太祖脸上也有七十二颗黑痦子,所以人家才当了皇帝。那些浓眉大眼的都只有称臣卖命的份儿。
史书上说刘邦有“流氓气”。说好听点,也就是有“江湖气”。在事事讲人情不讲法治的中国社会,“江湖气”往往是成功人士最宝贵的素质与优势。与之相对的一个词叫“书生气”。“江湖气”,指的是人情练达,办事仗义,处事灵活,不钻牛角尖。为了兄弟之情,可以牺牲原则,可以私而忘公,比如关公义华容道释曹操,宋江给劫生辰纲的盗贼晁盖通风报信,不但不受谴责,反而传为千古美谈。“书生气”,在中国往往是用来形容不谙官场规则、不善或不愿钻营、常有呆气性格执拗的人的,古代“书生气”最有名的是海瑞,陆定一、田家英、邓拓、胡乔木都曾被上级批为“书生气”十足。可叹的是,几千年来的官场,往往是满身“江湖气”的人吃得开,“书生气”十足的人则命运多舛。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荣国府看到的第一幅对联就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照着这幅对联,林黛玉很快就遇到了被人视为“混世魔王”的平生知己贾宝玉。宝玉平生最恨的就是那些“禄蠹”,那些什么“武死战,文死谏”之类的骗人的鬼话。这样的人在父兄眼里就是一个“另类”,有诗为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不读文章,行为偏辟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於国於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宋江身高不过五尺,充其量就是郓城县的一个科级干部,为什么能做了梁山”一把手“呢?就是靠了一身的”江湖气“,最有名的特点就是挥金如土、仗义疏财,见着有用处的好汉必然”纳头便拜“,江湖人称”及时雨“。刘备也是这样,讲义气,有情商,很有祖先刘邦的遗风。
说远了,再说刘邦,他为人性格豪放豁达,喜欢交朋友,喜欢帮助人。他大哥、二哥都是很好的庄稼把式,刘老三却不屑于干这些,成年之后就学着做吏,帮着官府做事,当上了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下面的办事处书记吧。谁都拿着他不当,是个人都来取笑他、欺负他、敲诈他,但刘邦并不介意,以为这很正常。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嘛。
话说单父这个地方有个商人吕公,因为躲避仇人来投奔好朋友沛县县令令。县里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县令府上祝贺。县吏萧何主持接待,规定随份子低于一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老三平常就看不起这些庸俗小吏,来到门前说,我随贺礼一万。吕公一听,这是谁呀?萍水相逢下手这么大方。急忙把刘邦迎进去,安排到上座。萧何笑道,“这个刘三儿平时就喜欢吹牛,很少能办成事。”刘邦装没听见,该吃吃,该喝喝,嬉笑怒骂,旁若无人。快散席的时候,吕公给刘邦使个眼色,让他先别走。客人都走散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学过相面术。相的人多了去了,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富贵相的人。我有个小女儿,你如果不嫌弃,我愿意把她许配给你。刘邦一听,喜出望外,得意地走了。吕大妈不高兴了,不由大骂吕公,“你不是总是想着把咱闺女嫁个体面人吗?县令向咱求婚你都没答应,现在怎么也不和我商量一下就许给这个二流子呢?”吕公道,你一个女人家懂得啥。听我的没有错。于是坚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自己还搭上了许多金银财物。吕公的女儿叫吕雉,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吕后。
有一天吕雉和孩子们在地里干活,一个老头儿打地头上经过,向她们要点水喝。吕雉就把水罐子递给他,并且还给他干粮吃。老头儿说,我给你娘仨相个面吧。夫人将来一定会富有天下。吕雉挺高兴,说,你再相相我的儿子女儿。老头儿说,夫人你之所以富贵,主要是因为这个男孩儿。这个女孩儿也会富贵的。
一会儿,老头儿走了,刘邦回来了,吕雉美滋滋地把相面的事儿告诉老公,刘邦说那老头走了多会子了,吕雉说没走远。于是刘邦追上老头让他也给自己相一下。老头儿说,刚才夫人和孩子的富贵都来自你,你更是贵不可言。
中国有相面,有猜字,有骨相学,外国有星座之说,吉普赛女郎大都会扑克算命,这些东西都可归于神秘学,说的有时候还真是挺灵的。似不可尽归于迷信吧?
梅轩觉得,这些也很可能是吕雉主动配合丈夫的编造神话。下面这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刘邦斩蛇起义后,常在大山里打游击,东躲西藏。每次吕雉都能很容易找到刘邦,刘邦挺奇怪。吕雉说,你所在的地方每次都有云气,顺着云气就能找到你。沛县的子弟听说了这些神奇传说,都认为刘邦大有来头,跟着他干肯定没错,所以都纷纷来投靠他。
如此说来,刘邦和吕雉这两口子都挺善于做自我营销与宣传工作。谎言说一百遍就是真理,于是后世的人们真地就以为刘邦是奉天承运,背负着神圣使命,来拯救普天下劳苦大众的。不过,从倡导革命、提高群众觉悟、迅速壮大革命力量这个角度,适当搞一点“個人崇拜”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不是也如法炮制了鱼肚藏书,让人装狐狸大呼”大楚兴,陈胜王“吗?
5. 求陆氏家族辈分排名?
起源主要有四:①颛顼后裔。《广韵》载,颛顼后代吴回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子名终,夏时住在大陆泽(今河南获嘉一带),后迁山西平陆,有一支在山东陵县陆乡建陆国,西周初年为鲁国所灭,其后世子孙就以陆为姓,是为山东陆氏。②出自妫姓。《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一带),即陆终的故地,遂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③出自陆浑国。《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载,春秋时有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习惯,以国为氏,以陆为姓。④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姓,为北人八族之一,是为河南陆姓;传成吉思汗之孙阿里不哥行六,为避祸隐姓埋名,以排行为姓,姓陆;彝、台湾土著、京、土家、满、蒙等民族均有陆姓。
始祖:陆通。 迁徙: 陆姓最早发源于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很早便迁居南方。史载西汉陆通后裔陆烈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迁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其子孙留居吴县,发展为当地大族,并尊陆烈为开基始祖。后吴郡陆姓又分衍出颖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其中颖川支发展为当地望族,尊陆闳(陆烈第十二世孙,东汉初年任颖川太守)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陆姓有鲜卑步陆孤氏加入,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成为陆姓又一大繁衍主流。南方孙吴政权有大都督陆逊一族,南北方各地陆姓阵容都得到大规模发展,荣载史册的陆姓名人盛出空前。陆逊之子陆抗为孙吴镇军大将军,孙辈陆机、陆云皆西晋著名文学家,江南陆姓昌盛可见一斑。盛唐时陆姓势力呈巩固发展之态。据福建《云霄县志》所载,有陆姓将佐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落籍于此。宋元至明清时,陆姓已广布神州,进而延伸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其分布经数千年辗转迁徙,无数次避祸南移,已变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陆姓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为多。目前陆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位。 郡望: 吴 郡 三国吴置,治今江苏苏州。此支陆氏为陆通直系后裔,开山始祖为陆烈。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今河南洛阳东北。
颍川郡 秦置,治今河南禹州。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陆闳。
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堂号: 忠烈堂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 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颖川。②自立堂号:怀忠、三德、源本、绳武、咸秩、天随、世德、仰贤、崇本、羲经、永言、继述、善庆、嘉荫、仁本、思过、中正、永福、继志、行素、双璧、崇本、怀橘、尊性等。 字辈: 某支陆氏字辈:应士正万家,发兴守中启,国益维永成,远开光明大,显祖广有德,学秀克必立。
江苏吴江陆氏字辈:传家惟孝友,华国本诗书。续辈:鼎亨延世祚,恒业守丕基。
浙江江山陆氏字辈:文韬武爵,学富才高,凤凰来朝,德盛隆古,聪哲睿良,仁敬慈惠。恭友睦姻垂竹帛,智廉勇艺励雍和,芳声照曜盈宵汉,秀裔积庆绵泽长,光前裕后书可久,泰集勋名士为祥。
江苏滨海陆氏字辈:广求学古通今士,文有安邦治国臣。
贵州罗甸陆氏字辈:锦毕庆龙光,增强德永昌,朝廷金道义,荣跃秀林章。另一支字辈:明锦应忠培,朝廷登国智,有银开金凤,民华极意堆。
山东某支陆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仰圣昭春光。
安徽肥西陆氏字辈:传家经伦,立建才德。
湖北大冶陆氏字辈:永正秦元,安定登保,垂隆红才。 名人: 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为刘邦客,有辩才。汉高帝十一年奉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惠帝时高后用事,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汉文帝元年,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有《楚汉春秋》、《新语》等。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少孤。建安九年(204)孙权召为掾属,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代理县令。因功授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荐为荆州督,夺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拜为大都督,率兵西击刘备。次年六月,用火攻获胜。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黄龙元年(229),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绩(187-219),三国吴臣。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公纪。六岁时见袁术于九江,怀橘遗母,时称其孝。后仕吴,官至郁林太守。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并为《周易》及扬雄《太玄经》作注。陆续东汉会稽吴(治今浙江绍兴)人,字智初。仕郡户曹吏,后为郡门下掾。坐楚王刘英谋反事系洛阳狱,后获赦。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县人。陆逊次子。逊死,率父旧部,任建成校尉,后历任中郎将、柴桑督、北将军、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督步阐叛降西晋,陆抗率兵平叛,斩步阐。升为大司马,领荆州牧。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抗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擅草书。有《陆平原集》。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为顾彦先赠妇》、《答张士然》等。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陆清河集》。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字元德,一字见寂。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人。元嘉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卖药,宋文帝请入皇宫讲道,坚辞而去。曾在庐山修道。宋泰始三年(467)奉命再至建康,在崇虚馆广为收集道家之书,并加以整理鉴别,奠定道藏基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精象讳之学,曾与陶渊明、僧慧远结社。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而完备。卒谥简寂先生。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宋明帝(465-472)时常在侍从。擅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佛教图像,多为宫廷贵族描绘肖像。画学顾恺之,后形成笔迹周密、线条劲利风格。又受书法家张芝一笔书影响与启发,创一笔画。所画人物造型清秀,神态和蔼,自然洒脱,被称为“秀骨清像”,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
陆德明(约550-630),唐经学家、训诂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陆德明采集二百三十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既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又为研究音韵训诂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陆法言(562-?),隋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人。名词,以字行。其先为鲜卑族步陆孤氏。官承奉郎,因父故罢官。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与刘臻、萧该、严之推商订体例,参酌群书,于仁寿元年(601)写成《切韵》五卷,以平、上、去、入分韵收字,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全书现已不传。
陆羽(733-约804),唐学者。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后以高士召,不赴。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的诗作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也有一些即景抒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小品文成就尤胜于其诗。
陆贽(754-805),唐臣、文学家。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谥号宣。擅骈文,尤长于奏疏。有《翰苑集》等。
陆淳(?-806),唐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伯冲,后改名质。官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后改国子监博士。历信(今江西上饶)、台(今浙江临海)二州刺使。师事啖助、赵匡,传其《春秋》学,综合二人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之风。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名列第一,被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等。工诗、词、散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且常与爱国精神相连系。其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特色。其文章多贯穿爱国感情,记铭序跋类,为其散文之精华。部分作品亦有消极感伤成分。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陆九韶,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美。隐居不仕,讲学梭山,号梭山居士。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主张为学应“切于日用”(主要指封建伦理实践),和朱熹进行辩论,反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还有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等。
陆九龄(1132-1180),南宋学者。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进士,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博阅百家之书,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著述为业。著有《复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治学途径与兄九韶、九龄有共同倾向,人称三陆,以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其心学唯心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1236-1279),南宋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昰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跳海。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广,元画家。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萧散有致,后人评其格调在曹知白、徐贲之间。能诗,工小楷。
陆友,元文学家。字友仁,一字宅之,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父以贩布为业,友苦于学,博览诸书。工书法,真、草、篆、隶皆通。精鉴赏,能辨三代汉魏以来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虞集、柯九思识其才,荐于朝中,未及用而南归。曾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故事演变资料。藏书丰富,所藏自经史传记、权谋数术、汜胜虞初及百家众技之书,皆鳞次栉比。又编次藏书,条分类别,撰为《陆氏藏书目录》。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
陆治(1496-1576),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擅花鸟、山水。其花鸟长于工笔,兼作工写结合。工笔花鸟,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兼得徐熙、黄筌遗意。其山水继承吴门派传统,间师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所画景致奇险,用笔或劲峭,或细秀,或爽利,富有变化,意境清朗。
陆采(1497-1537),明戏曲作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清痴叟。少为校官子弟,不屑守章句之学。年十九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一名《明珠记》),名重一时。另有传奇《南西厢》、《怀香记》。又著《冶城客论》等。
陆炳(1510-1560),明臣。平湖(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举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袭父职指挥佥事,以救驾功得宠,累官至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势倾一时。与严嵩勾结,告发仇鸾阴私,鸾忧惧死,以至戮尸。帝数兴大狱,炳多保护善类。礼待士大夫,未曾构陷一人,朝士多称其贤。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
陆子刚,明玉器工匠。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
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道威,号刚斋、桴亭。为明末清初学者。曾从刘宗周问学,后改宗程、朱理学。明亡后,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有《思辩录》、《复社记略》等。
陆陇其91630-1692),清初学者。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述丰富,有《三鱼堂文集》等。
陆次云,清文学家。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江苏江阴知县,有善政。次云高才绩学,著述甚富。能诗文,时有新意。选清初诗,名曰《诗平》。官江阴时,与汤右曾过从甚密,时相唱和。江阴或称澄江,因以名集。有《澄江集》等。
陆建瀛(1792-1853),清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初授编修,以“才敏任事”,“又善事要津”(《清史稿》)。由道员、布政使,巡抚迁至两江总督,有政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武昌,授为钦差大臣,赴九江阻击太平军东下,溃败,被革职,南京城破,被太平军杀死。
陆懋修(1818-1886),清医学家。字九芝。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世代通医。弃科举,以医学著名。咸丰中,行医于上海。医学宗旨恪守张仲景。认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又区别温病与瘟疫之不同,纠正医者误混。著有《内经运气病释》、《阳明病释》。光绪中卒。
陆心源(1834-1894),清末藏书家。字刚父、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家居归安(今浙江吴兴)。生平好聚书,共建藏书室三所,藏书逾万卷且多珍本,为当时四大藏书家之一。勤于著述,其合编著作有《潜园总集》。并撰有《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义顾堂题跋》、《义顾堂续跋》等目录学方面著作。
陆润庠(1841-1915),清末大臣。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
陆镜若91885-1915),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江苏武进人,原名辅,号扶轩。曾先后参加春柳社、文艺新剧场、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戏剧团体。著有剧本《家庭恩怨记》等。
其他陆姓名人有三国吴晋间散文家陆喜;南北朝北魏将领陆突、大臣陆凯,陈文人陆瑜,齐梁间文人陆煦;唐书法家陆柬之;明大臣陆树声,学者陆楫等。近当代陆姓名人有革命家陆定一,民主革命者陆浩东,北洋政府官员陆宗舆、陆徵祥,桂系军阀陆荣廷,物理学家陆学善,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医学家陆渊雷,心理学家陆志韦,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语言学家陆宗达,出版家陆费逵,作家陆天明、陆星儿,书画家陆俨少,作曲家陆华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员陆毅,体操运动员陆莉等。
6. 如何做好关于茶道精神的传承?
谢谢邀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1]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的核心在于品
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对于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过茶道的最终理念一个“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么复杂,不变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为喜欢茶,所以爱上了茶道,茶之静,洗涤了灵魂。
7. 有定字的名人?
1 有。2 定字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一个人的特定品质或行为。古代名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品行或者人生经历,命名一个或多个定字来表达自己的特质。比如孔子的定字是“为人谋”,表示他擅长为人谋划,而张九龄的定字是“临”,表示他善于驾驭局面。3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定字,比如诗人苏轼的定字是“东篱”,文学家李清照的定字是“易安”,还有思想家朱熹的定字是“复”,意味着要恢复古人的经学思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陆定一的儿子,给后人留下宝贵东西的都有谁?
虽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其核心思想的人并不多,知道由于谁的出场更能体现其核心思想的人就更少了。
或许由于书中的智珠对决、忠勇搏杀、追寻梦想等情节更加的引人入胜,这才成为吸引世人争相传阅的焦点吧。
那么,整部《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倡导“忠孝仁义信”的道德内涵。
那么,又是谁的出场,才将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推向了巅峰?那就是徐庶的出场。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徐庶在整部三国中,就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吗,又怎么能体现出《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呢?
有此疑惑,也是非常的有道理。
一是《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仅有四回出现徐庶,即: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二是《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徐庶也仅是个陪衬角色。
但是,就算徐庶的戏份少,也不影响其出场部分所倡导的全书 “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春,徐庶投入刘备麾下。不久,曹操平定北方回到许都,便有攻取荆州之心。为此,曹操令曹仁、李典、吕旷、吕翔领大军三万屯军樊城,近逼新野,窥探襄阳,以查荆州虚实。
对此,徐庶献计斩杀曹军大将吕旷、吕翔,再献计败李典,又再献计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献计破曹军劫寨并取樊城。
此战,曹仁所领大军损兵折将,后大败退回许都,来向曹操请罪。曹操安抚其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同时询问是谁为刘备出谋划策。曹仁告知是单福,曹操不解。这时,曹操麾下谋士程昱出言解惑,单福,原名徐庶,从小练习剑术,后来相助朋友报仇杀人,从而改名单福,同时强调徐庶之才胜自己十倍有余。对于天下大才,曹操皆有欲得之志。
程昱献计:徐庶自幼丧父,被其母亲养大成人,因此为母至孝。如今,一直在家照顾其老母的弟弟徐康又突然病故,其老母便无膝下尽孝赡养的亲人了。所以,只要丞相能将其母接到许昌,再令其母书信相召,其又怎能不来。
曹操求才心切,当天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都。接着,曹操便对徐母讲,元直这样的大才,怎么能够在刘备这个叛贼的手下做事,应当到许都来为朝廷做事,才会有更大的前途。随之,曹操令人取来笔墨绢砚,请徐庶之母作书,召其前来许都,定会重重赏赐。
这时,体现大义的精彩情节便出现了。
原文如下:
徐母曰:“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沛郡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
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着。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
言讫,取石砚便打曹操。操大怒,叱武士执徐母出,将斩之。
此段原文,不难看出刘备的仁义之名多么的深入人心,无论世间的小孩、老人,还是乡间的牧童,或是山中的樵夫,都知道刘备的仁义名声。此时,曹操的名声却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能得此名号,为曾经袁绍讨曹操时,陈琳所写的檄文之功。
同时,刘备在徐母的心中,可是其崇尚 “仁义”道德的忠实粉丝。为了维护“仁义”道德理念,徐母骂完曹操还不解气,并拿起石砚砸向曹操。其实,就是为了寻死,好令儿子徐庶能够安心辅佐“仁义”刘备成就大业,也更能增添曹操的恶名。
因此,经过程昱相劝,曹操才强压怒火,没有处死徐母。当时,程昱又向曹操献上一计,可将徐庶骗到许都。接着,程昱便以徐庶以往相交的好兄弟身份,经常前去看望徐母,并在礼物中放上祝福问安之类的竹笺。作为礼尚往来,徐母也会回复一些表示谢意的竹笺。一来二往之下,程昱取得了徐母的笔迹。素有模仿字迹才能的程昱,立即以其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书信,希望其接到信后,能够尽快赶来许都尽孝。
很快,徐庶便收到了这封书信。当下,心中慌乱,泪如泉涌,不及细思,立即持书前去向刘备请辞,并道出身世。
前面是徐母述说刘备的仁义之名,下在则体现刘备的仁义绝非虚名。
虽然刘备心下不舍,但还是为了以全徐庶孝道之心,打算放其离开。这时,孙乾劝谏刘备,言徐庶尽知军队实情,如果其相助曹操,刘备岂不危矣。如果能够强行将其留下,时间一久,曹操必杀其母,徐庶便会寻机为母报仇,自然不会离开了。
对此,刘备回道:“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注:刘备回答原文。)
为感念刘备仁义之感,徐庶离别之时承诺:“庶虽至曹营,终身绝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后世“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便是出于此处。
由此可见,刘备确实为大仁大义之人,宁愿身死,大业不就,也要全“仁义”的人生理念。
很快,徐庶赶到了许都,急见其母。其母却大惊:“吾儿怎么到了这里?”因此,徐庶便将书信一事相告。
其母闻言,当下大怒,拍案骂道:“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冑,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注:徐母之言原文。)
意为:告诉世人,面对忠孝,如何取决。当忠、孝两难相全之时,应以忠为先。
接着,就在徐庶惶恐不安之时,其母已回到屋内悬梁自尽。由此,可见徐母气节之高、大义之明。因此,李贽评语:徐元直不奇,其母大奇,真元直之母也,可敬可敬。
后来,徐庶确实也没有为曹操设一计一谋。特别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之时,徐庶已看出诸葛亮、周瑜的火攻之计,也未曾言明,便是实证。由此,也全了徐庶一生的信义之名。
以此来看,刘备、徐庶、徐母演绎的便是《三国演义》“忠孝仁义信”的核心思想,留给世人的便是“忠孝仁义信”的道德传承。
图片来源网络
2. 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记叙的是不是真实事件?
是真实的吧,作者是陆定一,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红军时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彝族群众没有发生冲突,平安的过了四川,并吸纳了彝族民众干革命。在特殊时期被关押13年,后来平反。最终遗言:要让孩子上学!要让人民讲话!
3. 江苏地区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
江苏地主江南,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自古都是名人辈出之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江苏也出了太多的名人了。
今天我们重点说一下,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党人和开国将军们。他们才是江苏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
周恩来(1898-1976年)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市,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实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的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总理一职,人民亲切的称呼他为周总理。
早在1921年,周恩来就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
周恩来于1927年8月1日,领导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就这样属于中国人民的一支革命队伍,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为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
王诤(1909-1978)开国中将王诤江苏武进县人,1930年开始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军总部无线电台大队长一职,在反围剿革命战争中,王诤屡立奇功,多次破译国民党反动派重要文件。即使的把第一消息传递给我党,为反围剿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王诤破译了武汉的日本海军遣外舰队司令部与上海的日本海军司令部及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一些往来密电,接着又成功地破解了日寇蒙疆驻屯军司令部与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的几份密电。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周文在(1906-1994)开国少将周文在江苏常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黄埔军校。
土地革命时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参加过周恩来总理领导的南昌起义,并且常年往返于常熟,上海等地从事信息传递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在常熟组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革命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黄桥战役,坏汉战役和渡江战役。
江苏籍的开国少将还有梅嘉生、任茂如、张雷平、朱启祥、李光军、王绍渊......总之江苏地处江南,是极其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人杰地灵,是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当然了江苏也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圣地。开国皇帝刘邦就是江苏人,三国时期孙策,孙权兄弟也是江苏人,还有明代的四大才是唐伯虎等人他们还是江苏人。
所以说江苏的名人真的是太多了。
4. 刘邦是平民吗?
三皇五帝的出生都有一段他们的妈妈与神仙相好交合的传奇。
秦始皇那么伟大,自谓胜过三皇五帝多多,但史书上却说他本身来路不正,是不是皇室的血统都要存疑。其中原因恐怕是秦朝二世而亡,秦朝的历史是汉朝人写的,他自己来不及编,汉朝史官也没有好话给他。
刘邦就幸运得多,史书是本朝人写的,所以刘邦的出生就非常神奇。
传说刘邦他的妈妈刘老太到野地大泽边干活累了,坐着休息,不小心就睡着了,结果做了个艳梦,梦见与神仙交合。这时他老公刘大爷从家里出来找她,远远地看到电闪雷鸣,一条蛟龙趴在老婆身上快活呢。可把刘大爷吓坏了,大气儿也不敢出。后来刘老太就有了身孕,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刘邦。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刘邦天生就是龙种。
这样的故事,很显然是刘邦自己编出来的。要不,他妈妈与神仙交合,这样的丑事儿他不说,别人谁会知道呢?
还有更传奇的。刘邦不是沛县的亭长吗,他奉上级率领民工去郦山服徭役,走到半路,他把民工都遣散了,自己带领十几个兄弟夜行于草泽之中,丛莽中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喝了不少的酒,乘醉一剑将其斩为两段。后面有人追上来,就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哭,说是赤帝的儿子把白帝的儿子给杀死了。说完就不见了。民工恍然大悟,原来刘老三是赤帝的儿子呀,跟着他干革命准不错。从此之后,刘邦身边的追随者越来越多。
其实年轻时候的刘邦并不被人看好,甚至还非常令人讨厌。史书上说,刘邦姓刘氏,字季。他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就是刘老大、刘老二、刘老三的意思。刘邦这个高大上的名字是他当了皇帝之后改的名。在这之前他一直就叫刘老三。
他爸爸是个农民,叫什么名字谁也不知道,很可能就根本没有名字。史书上就只说是“刘太公”,他老婆叫“刘媪”,就是“刘大爷”、“刘大妈”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刘邦长得还是挺场面儿的。高鼻梁,大胡子,据说在左大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痦子。大腿上有黑痦子不稀奇,不多不少正好凑齐七十二颗却是挺容易的。估计知道咱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信这个,所以刘邦才编出这么个幺蛾子,一点不奇怪。传说,明太祖脸上也有七十二颗黑痦子,所以人家才当了皇帝。那些浓眉大眼的都只有称臣卖命的份儿。
史书上说刘邦有“流氓气”。说好听点,也就是有“江湖气”。在事事讲人情不讲法治的中国社会,“江湖气”往往是成功人士最宝贵的素质与优势。与之相对的一个词叫“书生气”。“江湖气”,指的是人情练达,办事仗义,处事灵活,不钻牛角尖。为了兄弟之情,可以牺牲原则,可以私而忘公,比如关公义华容道释曹操,宋江给劫生辰纲的盗贼晁盖通风报信,不但不受谴责,反而传为千古美谈。“书生气”,在中国往往是用来形容不谙官场规则、不善或不愿钻营、常有呆气性格执拗的人的,古代“书生气”最有名的是海瑞,陆定一、田家英、邓拓、胡乔木都曾被上级批为“书生气”十足。可叹的是,几千年来的官场,往往是满身“江湖气”的人吃得开,“书生气”十足的人则命运多舛。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荣国府看到的第一幅对联就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照着这幅对联,林黛玉很快就遇到了被人视为“混世魔王”的平生知己贾宝玉。宝玉平生最恨的就是那些“禄蠹”,那些什么“武死战,文死谏”之类的骗人的鬼话。这样的人在父兄眼里就是一个“另类”,有诗为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不读文章,行为偏辟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於国於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宋江身高不过五尺,充其量就是郓城县的一个科级干部,为什么能做了梁山”一把手“呢?就是靠了一身的”江湖气“,最有名的特点就是挥金如土、仗义疏财,见着有用处的好汉必然”纳头便拜“,江湖人称”及时雨“。刘备也是这样,讲义气,有情商,很有祖先刘邦的遗风。
说远了,再说刘邦,他为人性格豪放豁达,喜欢交朋友,喜欢帮助人。他大哥、二哥都是很好的庄稼把式,刘老三却不屑于干这些,成年之后就学着做吏,帮着官府做事,当上了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下面的办事处书记吧。谁都拿着他不当,是个人都来取笑他、欺负他、敲诈他,但刘邦并不介意,以为这很正常。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嘛。
话说单父这个地方有个商人吕公,因为躲避仇人来投奔好朋友沛县县令令。县里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县令府上祝贺。县吏萧何主持接待,规定随份子低于一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老三平常就看不起这些庸俗小吏,来到门前说,我随贺礼一万。吕公一听,这是谁呀?萍水相逢下手这么大方。急忙把刘邦迎进去,安排到上座。萧何笑道,“这个刘三儿平时就喜欢吹牛,很少能办成事。”刘邦装没听见,该吃吃,该喝喝,嬉笑怒骂,旁若无人。快散席的时候,吕公给刘邦使个眼色,让他先别走。客人都走散后,吕公对刘邦说,我学过相面术。相的人多了去了,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富贵相的人。我有个小女儿,你如果不嫌弃,我愿意把她许配给你。刘邦一听,喜出望外,得意地走了。吕大妈不高兴了,不由大骂吕公,“你不是总是想着把咱闺女嫁个体面人吗?县令向咱求婚你都没答应,现在怎么也不和我商量一下就许给这个二流子呢?”吕公道,你一个女人家懂得啥。听我的没有错。于是坚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自己还搭上了许多金银财物。吕公的女儿叫吕雉,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吕后。
有一天吕雉和孩子们在地里干活,一个老头儿打地头上经过,向她们要点水喝。吕雉就把水罐子递给他,并且还给他干粮吃。老头儿说,我给你娘仨相个面吧。夫人将来一定会富有天下。吕雉挺高兴,说,你再相相我的儿子女儿。老头儿说,夫人你之所以富贵,主要是因为这个男孩儿。这个女孩儿也会富贵的。
一会儿,老头儿走了,刘邦回来了,吕雉美滋滋地把相面的事儿告诉老公,刘邦说那老头走了多会子了,吕雉说没走远。于是刘邦追上老头让他也给自己相一下。老头儿说,刚才夫人和孩子的富贵都来自你,你更是贵不可言。
中国有相面,有猜字,有骨相学,外国有星座之说,吉普赛女郎大都会扑克算命,这些东西都可归于神秘学,说的有时候还真是挺灵的。似不可尽归于迷信吧?
梅轩觉得,这些也很可能是吕雉主动配合丈夫的编造神话。下面这个例子就很说明问题。刘邦斩蛇起义后,常在大山里打游击,东躲西藏。每次吕雉都能很容易找到刘邦,刘邦挺奇怪。吕雉说,你所在的地方每次都有云气,顺着云气就能找到你。沛县的子弟听说了这些神奇传说,都认为刘邦大有来头,跟着他干肯定没错,所以都纷纷来投靠他。
如此说来,刘邦和吕雉这两口子都挺善于做自我营销与宣传工作。谎言说一百遍就是真理,于是后世的人们真地就以为刘邦是奉天承运,背负着神圣使命,来拯救普天下劳苦大众的。不过,从倡导革命、提高群众觉悟、迅速壮大革命力量这个角度,适当搞一点“個人崇拜”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不是也如法炮制了鱼肚藏书,让人装狐狸大呼”大楚兴,陈胜王“吗?
5. 求陆氏家族辈分排名?
起源主要有四:①颛顼后裔。《广韵》载,颛顼后代吴回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子名终,夏时住在大陆泽(今河南获嘉一带),后迁山西平陆,有一支在山东陵县陆乡建陆国,西周初年为鲁国所灭,其后世子孙就以陆为姓,是为山东陆氏。②出自妫姓。《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一带),即陆终的故地,遂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③出自陆浑国。《陈留风俗传》、《风俗通义》等载,春秋时有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习惯,以国为氏,以陆为姓。④出自他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鲜卑步陆孤氏为陆姓,为北人八族之一,是为河南陆姓;传成吉思汗之孙阿里不哥行六,为避祸隐姓埋名,以排行为姓,姓陆;彝、台湾土著、京、土家、满、蒙等民族均有陆姓。
始祖:陆通。 迁徙: 陆姓最早发源于山东,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传播,很早便迁居南方。史载西汉陆通后裔陆烈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迁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其子孙留居吴县,发展为当地大族,并尊陆烈为开基始祖。后吴郡陆姓又分衍出颖川支、荆州支、丹徒支、乐安支、鱼圻支、太尉支等,遍布河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其中颖川支发展为当地望族,尊陆闳(陆烈第十二世孙,东汉初年任颖川太守)为开基始祖。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陆姓有鲜卑步陆孤氏加入,以河南洛阳为郡望,成为陆姓又一大繁衍主流。南方孙吴政权有大都督陆逊一族,南北方各地陆姓阵容都得到大规模发展,荣载史册的陆姓名人盛出空前。陆逊之子陆抗为孙吴镇军大将军,孙辈陆机、陆云皆西晋著名文学家,江南陆姓昌盛可见一斑。盛唐时陆姓势力呈巩固发展之态。据福建《云霄县志》所载,有陆姓将佐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落籍于此。宋元至明清时,陆姓已广布神州,进而延伸至台湾、新加坡等地。其分布经数千年辗转迁徙,无数次避祸南移,已变为典型南方姓氏。今日陆姓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等省为多。目前陆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位。 郡望: 吴 郡 三国吴置,治今江苏苏州。此支陆氏为陆通直系后裔,开山始祖为陆烈。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今河南洛阳东北。
颍川郡 秦置,治今河南禹州。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陆闳。
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堂号: 忠烈堂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黜霸堂 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颖川。②自立堂号:怀忠、三德、源本、绳武、咸秩、天随、世德、仰贤、崇本、羲经、永言、继述、善庆、嘉荫、仁本、思过、中正、永福、继志、行素、双璧、崇本、怀橘、尊性等。 字辈: 某支陆氏字辈:应士正万家,发兴守中启,国益维永成,远开光明大,显祖广有德,学秀克必立。
江苏吴江陆氏字辈:传家惟孝友,华国本诗书。续辈:鼎亨延世祚,恒业守丕基。
浙江江山陆氏字辈:文韬武爵,学富才高,凤凰来朝,德盛隆古,聪哲睿良,仁敬慈惠。恭友睦姻垂竹帛,智廉勇艺励雍和,芳声照曜盈宵汉,秀裔积庆绵泽长,光前裕后书可久,泰集勋名士为祥。
江苏滨海陆氏字辈:广求学古通今士,文有安邦治国臣。
贵州罗甸陆氏字辈:锦毕庆龙光,增强德永昌,朝廷金道义,荣跃秀林章。另一支字辈:明锦应忠培,朝廷登国智,有银开金凤,民华极意堆。
山东某支陆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仰圣昭春光。
安徽肥西陆氏字辈:传家经伦,立建才德。
湖北大冶陆氏字辈:永正秦元,安定登保,垂隆红才。 名人: 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为刘邦客,有辩才。汉高帝十一年奉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惠帝时高后用事,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汉文帝元年,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有《楚汉春秋》、《新语》等。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少孤。建安九年(204)孙权召为掾属,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代理县令。因功授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荐为荆州督,夺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拜为大都督,率兵西击刘备。次年六月,用火攻获胜。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黄龙元年(229),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绩(187-219),三国吴臣。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公纪。六岁时见袁术于九江,怀橘遗母,时称其孝。后仕吴,官至郁林太守。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并为《周易》及扬雄《太玄经》作注。陆续东汉会稽吴(治今浙江绍兴)人,字智初。仕郡户曹吏,后为郡门下掾。坐楚王刘英谋反事系洛阳狱,后获赦。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县人。陆逊次子。逊死,率父旧部,任建成校尉,后历任中郎将、柴桑督、北将军、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督步阐叛降西晋,陆抗率兵平叛,斩步阐。升为大司马,领荆州牧。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抗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擅草书。有《陆平原集》。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为顾彦先赠妇》、《答张士然》等。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陆清河集》。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字元德,一字见寂。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人。元嘉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卖药,宋文帝请入皇宫讲道,坚辞而去。曾在庐山修道。宋泰始三年(467)奉命再至建康,在崇虚馆广为收集道家之书,并加以整理鉴别,奠定道藏基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精象讳之学,曾与陶渊明、僧慧远结社。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而完备。卒谥简寂先生。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宋明帝(465-472)时常在侍从。擅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佛教图像,多为宫廷贵族描绘肖像。画学顾恺之,后形成笔迹周密、线条劲利风格。又受书法家张芝一笔书影响与启发,创一笔画。所画人物造型清秀,神态和蔼,自然洒脱,被称为“秀骨清像”,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
陆德明(约550-630),唐经学家、训诂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陆德明采集二百三十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既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又为研究音韵训诂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陆法言(562-?),隋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人。名词,以字行。其先为鲜卑族步陆孤氏。官承奉郎,因父故罢官。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与刘臻、萧该、严之推商订体例,参酌群书,于仁寿元年(601)写成《切韵》五卷,以平、上、去、入分韵收字,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全书现已不传。
陆羽(733-约804),唐学者。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后以高士召,不赴。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的诗作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也有一些即景抒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小品文成就尤胜于其诗。
陆贽(754-805),唐臣、文学家。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谥号宣。擅骈文,尤长于奏疏。有《翰苑集》等。
陆淳(?-806),唐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伯冲,后改名质。官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后改国子监博士。历信(今江西上饶)、台(今浙江临海)二州刺使。师事啖助、赵匡,传其《春秋》学,综合二人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之风。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名列第一,被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等。工诗、词、散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且常与爱国精神相连系。其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特色。其文章多贯穿爱国感情,记铭序跋类,为其散文之精华。部分作品亦有消极感伤成分。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陆九韶,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美。隐居不仕,讲学梭山,号梭山居士。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主张为学应“切于日用”(主要指封建伦理实践),和朱熹进行辩论,反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还有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等。
陆九龄(1132-1180),南宋学者。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进士,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博阅百家之书,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著述为业。著有《复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治学途径与兄九韶、九龄有共同倾向,人称三陆,以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其心学唯心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1236-1279),南宋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赵昰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八岁的卫王赵昰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负帝跳海。有《陆忠烈集》传世。
陆广,元画家。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萧散有致,后人评其格调在曹知白、徐贲之间。能诗,工小楷。
陆友,元文学家。字友仁,一字宅之,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父以贩布为业,友苦于学,博览诸书。工书法,真、草、篆、隶皆通。精鉴赏,能辨三代汉魏以来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虞集、柯九思识其才,荐于朝中,未及用而南归。曾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故事演变资料。藏书丰富,所藏自经史传记、权谋数术、汜胜虞初及百家众技之书,皆鳞次栉比。又编次藏书,条分类别,撰为《陆氏藏书目录》。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
陆治(1496-1576),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擅花鸟、山水。其花鸟长于工笔,兼作工写结合。工笔花鸟,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兼得徐熙、黄筌遗意。其山水继承吴门派传统,间师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所画景致奇险,用笔或劲峭,或细秀,或爽利,富有变化,意境清朗。
陆采(1497-1537),明戏曲作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清痴叟。少为校官子弟,不屑守章句之学。年十九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一名《明珠记》),名重一时。另有传奇《南西厢》、《怀香记》。又著《冶城客论》等。
陆炳(1510-1560),明臣。平湖(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举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袭父职指挥佥事,以救驾功得宠,累官至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势倾一时。与严嵩勾结,告发仇鸾阴私,鸾忧惧死,以至戮尸。帝数兴大狱,炳多保护善类。礼待士大夫,未曾构陷一人,朝士多称其贤。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
陆子刚,明玉器工匠。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
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道威,号刚斋、桴亭。为明末清初学者。曾从刘宗周问学,后改宗程、朱理学。明亡后,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有《思辩录》、《复社记略》等。
陆陇其91630-1692),清初学者。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述丰富,有《三鱼堂文集》等。
陆次云,清文学家。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江苏江阴知县,有善政。次云高才绩学,著述甚富。能诗文,时有新意。选清初诗,名曰《诗平》。官江阴时,与汤右曾过从甚密,时相唱和。江阴或称澄江,因以名集。有《澄江集》等。
陆建瀛(1792-1853),清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初授编修,以“才敏任事”,“又善事要津”(《清史稿》)。由道员、布政使,巡抚迁至两江总督,有政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武昌,授为钦差大臣,赴九江阻击太平军东下,溃败,被革职,南京城破,被太平军杀死。
陆懋修(1818-1886),清医学家。字九芝。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世代通医。弃科举,以医学著名。咸丰中,行医于上海。医学宗旨恪守张仲景。认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又区别温病与瘟疫之不同,纠正医者误混。著有《内经运气病释》、《阳明病释》。光绪中卒。
陆心源(1834-1894),清末藏书家。字刚父、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家居归安(今浙江吴兴)。生平好聚书,共建藏书室三所,藏书逾万卷且多珍本,为当时四大藏书家之一。勤于著述,其合编著作有《潜园总集》。并撰有《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义顾堂题跋》、《义顾堂续跋》等目录学方面著作。
陆润庠(1841-1915),清末大臣。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
陆镜若91885-1915),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江苏武进人,原名辅,号扶轩。曾先后参加春柳社、文艺新剧场、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戏剧团体。著有剧本《家庭恩怨记》等。
其他陆姓名人有三国吴晋间散文家陆喜;南北朝北魏将领陆突、大臣陆凯,陈文人陆瑜,齐梁间文人陆煦;唐书法家陆柬之;明大臣陆树声,学者陆楫等。近当代陆姓名人有革命家陆定一,民主革命者陆浩东,北洋政府官员陆宗舆、陆徵祥,桂系军阀陆荣廷,物理学家陆学善,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医学家陆渊雷,心理学家陆志韦,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语言学家陆宗达,出版家陆费逵,作家陆天明、陆星儿,书画家陆俨少,作曲家陆华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员陆毅,体操运动员陆莉等。
6. 如何做好关于茶道精神的传承?
谢谢邀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日本的煎茶道、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1]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文学家王心鉴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在《咏茶叶》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的核心在于品
不同地位不同追求的人对于茶道的感悟大不相同,但都逃不过茶道的最终理念一个“真”字,茶里沉浸的是生命,茶即是佛,感悟茶道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不管茶道的思想再怎么复杂,不变的是它的文化,每位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茶道,茶道所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真正懂茶道的人也一定懂人生,因为喜欢茶,所以爱上了茶道,茶之静,洗涤了灵魂。
7. 有定字的名人?
1 有。2 定字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一个人的特定品质或行为。古代名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品行或者人生经历,命名一个或多个定字来表达自己的特质。比如孔子的定字是“为人谋”,表示他擅长为人谋划,而张九龄的定字是“临”,表示他善于驾驭局面。3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定字,比如诗人苏轼的定字是“东篱”,文学家李清照的定字是“易安”,还有思想家朱熹的定字是“复”,意味着要恢复古人的经学思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